仰望小镇做题家

仰望小镇做题家

Tags
最近,因某顶流明星考编事件,"小镇做题家" 这个词爆火了。它大体的意思是形容这样一个群体:他们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,埋头苦读,擅长应试,高考进入一流高校,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。
看到这个解释,我心里一想,这不就是我吗?
不,我可配不上。我虽出身于农村,虽历经埋头苦读,但却不擅长应试,勉强考上高中,勉强高考进入一所三流高校罢了。视野?社会资源?开玩笑,我父母都没有这些,你还指望我有吗?
对于 "小镇做题家" 这个称号,我只能仰望。

舆论的急剧裂变

截止目前 2022-08-17,这件事情的热度已经消逝了,现在也是全面审视这个事件的时机。
其实吧,单就明星考编事件,并不足以产生如此之大的舆论风波。毕竟百度一查,之前诸如 l昊然g晓彤z艺兴 之流,都已经考编成功了,也没看到这么多网友出来质疑啊?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可爱的四字弟弟呢?
这就不得不提到事件真正的导火索了,即部分网友对该明星的质疑,引发了一些媒体人的讽刺。他们在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,把万千读书人形容成 "小镇做题家",并把网友的这种质疑行为,解释为被剥夺感作祟。通过这种方式,妄图把事件性质描述为,网友因考不上铁饭碗,出于嫉妒心理,拿考上的大明星来出气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上述言论直接挑动到了我们这些 "莘莘学子" 的那根敏感的神经,越来越多的网友,参与进来进行反击,至此 "小镇做题家" 爆火。

阶级的划分与流动

当我们看待这种社会热点新闻的时候,也要通过现象尽可能的去探究它的本质。
网友们的愤怒,主要是因为明星们通过特权,走了那条 "小镇做题家"们踮起脚尖也够不着的平坦大道,而我们却要在独木桥上相互厮杀。
这公平吗?显然是不公平的。为什么他们会有特权,特权从何而来?
这也许 阶级 二字便是源头。明星通过财富名气的累积,早已阶级跃迁,自然获取到了某些特权。
所以这件事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,它触动了目前中国社会最严重的矛盾,即 "阶级固化矛盾"
说起阶级问题,它在世界上各个国家,或多或少都存在着。在某个自称"山巅之城"的国家中,各个阶级的人,他们的行为和表现,差异已经大到好似不是同一个物种。他们的底层人民,对于精英阶层利用特权来赢者通吃的行为,也已麻木,见怪不怪。
可是,这个行为在中国社会却行不通,原因在于我们中国人向来有一个自古流传的信念: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,这反映到阶级上,就是特权阶级轮流当,这就造就了阶级的流动性。
从当年大泽乡起义开始,我们中国人就无法接受什么血脉,种姓,“天生贵族” 那种观点了。毕竟大家都是人,而人固有一死,当活不下去的时候,总要磨一磨锤子和镰刀,拼一拼,进行物理革命的吧?
所以回望历史,可以看到在隋唐之前的各个朝代,中国人的阶级问题,主要依靠暴力革命解决。一个个屠龙者终变恶龙的故事,犹如一个莫比乌斯环般周而复始地在这片大陆上演。
直到隋朝的科举制的确立之后,这个死循环终于被打破,这才逐渐的造就了整个中华民族读书的社会风气。

古代与当代的小镇做题家

读书可以改变阶级吗?
虽然说读书可以增长人的阅历,影响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,但是它带来的机会往往是潜移默化的,不够直接。强如 诸葛亮 读了这么多书,不给他当官施展才能的机会,或许一辈子也不过是个有文化的 乡野村夫 罢了。
我们知道,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,向来都是 官本位 的,即使到现在也是,所以最直接改变阶级的方式还是通过仕途,来成为官僚阶级。
回顾历史,在科举制确立之前,夏商周全都是 任人唯亲,基本就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当官的大小,这是贵族政治的时代,权力主要依靠世袭传承,底层没有任何机会。而到了后来的秦汉开始,国家选拔人才主要依靠 察举制和 九品中正制 这类制度。不过这两种方式,本身都依赖于 世家宗族 的推荐,而他们可不会推荐"自己人"之外的异类,所以这对 "小镇做题家" 来说还是没有机会。
但是科举制的确立,使得读书考试这件事情,可以直接让平民阶级飞跃为官僚阶级。这就如同,原先只会在社会底层水溅跃的 鲤鱼王 变态进化成了 红色暴鲤龙! 有一首古诗很好的展现了这一阶级跃迁:
神童诗(节选) 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; 将相本无种,男儿当自强。
至此属于 "小镇做题家" 们的时代,终于降临了。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 这个信念,也从古代的科举制度,不断的融合进群体意识形态中,蜿蜒传承直到今日的高考制度。
这向来是一条异常艰险的读书之路,好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
以清朝为例,"小镇做题家" 们要经过 县试府试院试 才能成为秀才,经过 乡试 才能成为举人,再到 会试殿试 成为 进士。考试内容也主要以八股文,时事评论(议论文) 和文学修养为主。
如今现在学习考试的知识,比古代那种八股文有用不知道多少倍了。现在 9 年的义务教育之后,中考筛选掉一部分人,高考筛选掉另外一部分人,更不用说考研了。同样想要成为现代官员,也必须要进行 省考/国考,同样也要刷大量 行测 和 申论 的题目,编写策论,笔试过了还要进行 3 进 1 的面试,不可不谓艰难。
以上的这几条读书之路,至少社会上的多数人相信,这些路是可以走得通的。所以现在有人当头浇了一桶凉水,嘲笑在这条独木桥上战战兢兢前进的年轻人。
这怎么能不令人感到愤怒?

追求机会的平等

如今,中国社会已经严重的阶级固化,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财富被掌握在一小部分人的手里。他们利用手里的资源,资本和权力,垄断了绝大部分阶级上下流动的渠道。
这部分人收买了媒体,塑造自身形象,控制和误导舆论,同时利用各种的潜规则,大肆抢夺普通人的机会。
那么现在的我们能怎么做呢?答案尽在不言中。
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,保持阶级流动的执念,是深深地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。
终将有一天,当做题家们爬到高处,我们终将仰望。